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鼓楼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

优秀传统文化

徐州市大马路小学:《如梦令》导学案

2022-06-28  |  作者:刘杰    

徐州市大马路小学自主习得导学案

 语文  学科     年级     3 单元   2  1   课时

学习内容

9 词两首:《如梦令》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本首词的意思。

2.朗读吟诵,品析词句,把握诗词的意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3.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人创作诗句言外之旨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词的内容,把握意象,体会词的意境,感受言外之旨的魅力。

拟采用环节

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学习过程

学习指导

谈话导入:

代的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我们发现在传统文化中,很多诗人和词人总是通过诗句表情达意,而且常常抒发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引发思考。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的词句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让我们来领悟美景,感受作者的言外之意。

板块一: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十六岁时举明经。后来退隐江湖,常常往来于太湖附近各地,自称烟波钓徒,但是志不在鱼。他多才多艺,善于歌词,工书画,又能击鼓吹笛。张志和的词现在只存《渔歌子》五首,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早起文人代表作之一,作者也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

板块二:自主探究,交流词义

出示课件:

自主探究:1.朗读课文,读正确;2.和同桌交流词中的关键词的理解;3.大班交流,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自主交流一: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本首词容易读错的字是“青箬笠”“鳜鱼”。容易写错的字是“蓑”

自主交流二、请学生自由汇报,预习过后,这首词中关键词的意思。不懂的意思,请别的同学帮忙。可以出示图片理解“白鹭”“鳜鱼”“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不必回去

自主交流三、请小组代表把这首词的意思说一说,因为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所以,老师请学生自己来完成任务就可以了。词的意思是:西塞山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板块三:品析诗句,领悟意境。

1.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另外,“白鹭”这一意象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

“斜风细雨不须归”。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3.拓展阅读张志和的哥哥所写的另一首词,比较学习,学生会兴致盎然。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这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他怕弟弟不回家,呼唤他回去所写的一首词。意思是:垂钓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乐趣所在。走在咱家门口种满松树的小路上比起攀登更让人流连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狂风吹起大浪的时候你就应该回家了。

板块四: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读出韵味。

2.配乐朗读。

作业设计: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象,然后写下来,回来和同学交流。

学生积累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板块一的环节,可以请学生自己介绍张志和的相关资料,老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进行总结。因为张志和的作品不多,了解他的“退隐”对于理解这首词大有帮助。












自主交流一,请学生当堂写好“箬笠”和“蓑衣”,注意竹字头和草字头的写法,还有“鳜鱼”的“鳜”笔画很多,注意写好,易错的地方请学生自己做好标识。





自主交流三,学生在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学生自主完成,词的意思不需要字斟酌句,不要统一答案,只要大致说出来就可以了。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构成了美好的意境。板块三的品析词句,领悟意境,是在第二板块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学习。这里请学生找一找本首诗词的“意象”,学生能够找出来,并体会到诗词的形象美、色彩美。











拓展阅读这个环节,通过学习《和答弟张志和渔父歌》,学生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进行对照,学生明白词人张志和的淡泊情怀和远离朝廷退隐山林的洒脱生活。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言外之意。








学生反复诵读,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有时间的话可以当堂默写。

教学反思:

宋代的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是欧阳修用梅尧臣自己的话,赞扬梅尧臣的诗歌意境高妙许多诗人在创作诗句时常常有韵外之致言外之旨,需要读者细细品味。在教学《渔歌子》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首先是自主探究,把握大意然后朗读成诵,完成学习任务,而后进行了适度拓展。我请学生比较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和张松龄的《和答弟张志和渔父歌》,学生们最初非常好奇,不知道哥哥为什么要给弟弟写这样一首词,同时进一步体会到用诗词抒情怀意的魅力。读着张松龄的诗词,很多学生不由得笑出了声,你看,多么巧妙和答,处处对照,用意明显,学生这才明白词人张志和的淡泊情怀和远离朝廷退隐山林的洒脱生活。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言外之意,不禁暗暗叫绝,会心一笑。夏丏尊说:懂得言外之意,才算读懂了诗词。我国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在于创作的含蓄、凝练,就在于诗人的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的确是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集体备课责任人: 刘杰          个性备课责任人:  刘杰      


审核人:张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