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容量的意义。 1. (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好平时喝水的杯子)出示教师和一名学生喝水的杯子(大小差异明显便于直接判断)。 提问:比较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用数学语言表述:老师的杯子能盛较多的水,说明老师杯子的“容量”大。 板书:容量。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容量。 2. 课件出示两个外形一样但壁厚不同的杯子(如下图) 
提问:哪个杯子的容量大? 发现并得出结论: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容器内部空间的大小。 3. 出示甲、乙两个水壶(容量不好直接判断,如下图)

甲壶 乙壶 提问:观察这两个水壶,哪个容量大一些? 猜测,预计猜测结果会有: ⑴甲壶容量大 ⑵乙壶容量大 ⑶两个壶容量一样大 思考:怎样才能验证猜测的结果呢?用有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测? 启发:可以用两个水壶互相倒水的方法来验证猜测。 动画演示:甲壶向乙壶倒水。演示前提问:估计一下,倒水的结果会怎么样? 估计的结果: ⑴甲壶倒完了,乙壶没装满 ⑵甲壶没倒完,乙壶已满了 ⑶甲壶倒完了,乙壶正好装满。 追问:每种情况说明它们的容量哪个大? 动画演示最后的结果。 4. “想想做做”第1、2题。 二、 感受统一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谈话交流:你每天喝几杯水? 思考:是不是XXX同学喝的杯数多他喝的水就多呢? 发现:1、标准不统一,不容易比较。 2、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板书:容量单位 知识链接:回忆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单位? 生:米、厘米……(长度单位) 克、千克……(质量单位) 指出:同样,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容量单位。 三、 认识容量单位——“升”。 1. 从带来的饮料瓶(课前准备)包装上找到容量单位。 根据回答,板书:升、L。如说到毫升,则回应下节课再作研究。 2. 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图片,并放大容量单位(单位均为升)。 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 谈话:升通常简写为L(升的英文Liter的第一个字母)。 3. 通过“你知道吗”介绍“升”的历史。课件演示,配音朗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斗、升、合等,商鞅研制了标准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那时的一升可比现在的一升要小得多。此后的两千多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化。1959年6月,国务院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 四、 感知1升的大小。 1. 通过量杯认识1升。 课件出示量杯,介绍量杯;老师展示量杯实物(装好1升水);分组提供量杯(装好1升水),学生观察,初步形成1升的概念。 2. 通过正方体容器认识1升。 ⑴出示正方体的容器,先估计能不能装得下1升水。 活动:把量杯中的1升水倒入正方体容器中。 通过体验认识到:正方体容器正好装1升水。 ⑵设疑:师出示一个小得多的正方体,提问:“这个正方体容器也能装1升水吗?什么样的正方体容器才能装1升水?怎么用数学语言描述1升水有多少呢?” ⑶活动:测量正方体容器的长、宽、深。 ①出示活动要求:量一量正方体容器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想一想,量里面的数据还是量外面的数据。把量得的结果填在记录纸上。 ②全班分组测量。 ③各组交流,得出结论: 3. 认识不同形状的1升。 出示正好是1升的饮料包装(学生带的,老师准备的) 指出:这些容器虽然形状不一样,但里面装的液体都是1升。 4. 通过自己的杯子认识1升。 估计:你喝水的杯子,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 活动:每组选用1个杯子,用1升水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 五、 应用拓展。 游戏:估计不同容器的容量
 
图1 图2 图3 1.出示实物:大瓶饮料(2.5升)如上图1 直接估计。估计后投影展示包装上所示容量。 2.出示实物:盆(8升)如上图2 先估计,再验证:把每组的1升水集中倒入一个盆内。 在倒入4盆水(4升)后让学生根据水位线可调整一下自己的估计。 3.出示实物:纯净水桶(标准的水桶容量为18.9升)如上图3 提问:为什么偏偏是18.9升?课后自己去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六、 全课小结。 结合黑板上的板书说一段话,总结本课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