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鼓楼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

思政课堂

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校:让体验充满生长的气息——“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构建与实施

2022-06-25  |  作者:王银娣    

本文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2019.01

摘要:徐州市大马路小学的“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以德性的涵养为旨归,用校园文化全覆盖、全课程支撑、全场域链接、多时空跨越,构建起“全景式”的体验场域,使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在多维度、多种方式的体验中亲历过程、形成认知、激发情感、明理导行,提升内在的品格。

关键词:自主体验;德育范式;品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A-0026-07

一、“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提出

(一)坚守儿童立场的学校传统,让我们从儿童出发,重视德性养成

大马路小学创建于1939年,历经八十载教育的积淀与传承,铸就了独有的人文情怀,积淀了深厚的内涵底蕴,坚定了求真务实的精神追求,坚持从儿童出发,重视儿童德性的养成,指向儿童品格的塑造。张庆、于永正、张苗、刘杰等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代际传承、薪火相传,逐步形成了坚守儿童立场,重视德性养成的学校传统。

(二)生命化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德育范式的研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多年来,学校一直遵循以“尊重”为核心的生命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自主”的人的成长与发展,所确立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乐观向善、个性张扬、勇于创新,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这一目标指向人的基本素养,其中,乐观向善是我们对于学生培养的最为基础性的品格要求,让每位学生拥有自主发展的能力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三)“体验式德育”的实践探索为德育范式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2012年,学校开始了“体验式德育”的实践探索,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学生发展现状为基础,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道德情感,认同道德标准,内化道德信念,衍生道德行为,实现促进学生个性与道德成长的教育目的。近年来,学校有20余项省、市级德育课题成功结题,5项课题以“体验式德育”为研究核心,2项体验课题获市级优秀课题,学校多次承办市、区德育现场会,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已有的“体验式德育”研究基础,我们从2017年5月开始构建与实施“‘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这一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希望学生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获得体验,形成经验,习得基本行为表达,获得对品格的认知,让立德树人落地扎根。

二、“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理解与架构

(一)“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全景。本是绘画和摄影领域的词汇,指的是对场景的超大视角把握,即包括周围所有区域的全部画景。“全景”概念的引入,意味着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起一个全面的德育场域,包括校园物型文化、精神文化的全覆盖,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的全支撑,学生、老师、家长、社会人员的全员、全程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的全视野,传统文化、当下生活、科技前沿的多时空。

2.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即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强调学生的“参与”“活动”“实践”“探究”和“经历”等。我们理解的“体验”亦有“全景”的概念,主要包括全员体验,全程体验,全方位、多维度、多种方式的体验。

3.自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参与、经历与内化,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成长的意愿和能力,支持学生在主动探索、实践、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成长,直至固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转化为素养。

(二)“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整体架构

“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构建与实施,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阶段特点和成长规律,贴近学生需要与个性特点,以德性的涵养为旨归,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重构,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涉及人、物、时间、空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情境,每个学生在全面的信息资源场域中自主体验、亲历活动过程,激发情感、发展能力,形成内在的品格。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项目的架构,即校园文化全覆盖、全课程支撑、全方位体验、全员参与。

三、“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实施路径

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凸显校园育人文化、立足课堂、丰富课程、开展活动,形成全面、立体的场域、时空,努力探索学生内心喜欢、知行合一的,符合学生主体需要的实施路径和操作策略。

(一)整体设计文化环境,凸显校园育人文化

对学校整体文化环境进行设计,内含学校的物型文化场域、精神文化场域以及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品格与行为的价值期待,呈现学校育人的价值观,提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生命体验场。

1.用物型文化提供体验的场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环境也有育人功能,物型文化和情景氛围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正是教育过程中非常微妙的领域之一。在校园的物型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场所。项目建设启动之后,结合校园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了校园物型文化建设,进一步设计和完善了“一廊”(文化长廊)、“一栈”(书香小栈)、“一所”(于永正研究所)及“各室”(各体验功能室)等建设,给学生营造了“秩序良好、环境优美、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体验场所。

2)让物型文化与学生和谐互动。“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学校努力避免物型文化趋于简单化、孤立化、静止化、表面化的倾向,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样态与物型文化氛围、功能的一致性,让物型文化与学生的生命发生关联,学生能够与物型文化进行和谐互动,赋予物型文化以温度,使其成为学生的情感寄托,形成具有丰富性、互动性、生成性、浸润性功能的物型文化生态。

比如,校园里的开放式图书角——“书香小栈”,学生平时读过的书,感觉内容不错,就会摆放在这里,分享推荐给其他同学们。“书香小栈”营造了一种阅读的氛围,让学生们爱上阅读;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区域里,学生们自觉规范自己的文明阅读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香小栈”更是帮助学生萌生分享的意愿,形成乐于分享的品格。

3)用物型文化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学校充分发挥物型文化,特别是各体验功能室的作用,开展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给奇思妙想留下验证和实现的空间,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用精神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

围绕以尊重为核心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坚守儿童的立场,对学校精神文化进行整体设计,确立了“厚积 至善”的校训、“尊重 润泽 唤醒”的教风,营造校园文化独有的育人气质。

学校努力打造温情校园,鼓励全体教师捕捉校园中令人心动的瞬间,以独特的视角拍下洋溢浓浓师生情的画面。一张照片就是在述说一个温情故事,一个瞬间表达的就是一种教育情怀,“大马路小学一周心动瞬间”在分享给全体学生、家长、老师时,往往会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让校园里充满爱的气息。

因为“爱”“尊重”“润泽”,学生获得了积极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态度,形成了对生命的敬仰与关爱,重构出一个充满温情的精神世界。师生之间互相理解、沟通,实现了对生命的涵养、超越和提升。

(二)全面构建体验式课程体系

基于学生的品格提升,学校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立足国家课程,补充拓展性课程,构建以课程为支柱,以体验为实施方式的课程育人体系(见图1)。

1:全课程支撑的育人体系

1.落实国家课程,坚守立德树人主阵地

国家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学生品格提升的重要载体。充分挖掘各学科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生动活泼、鲜活有趣的体验活动,支持学生在体验中习得,在感悟中明理,获得形成认知、转化行为的原动力,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实现品格的自主建构与提升。

1)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施。多年来,学校在课改的过程中,提出了“自主习得”课堂的五个流程(见图2)。在品德教学中,强化五个流程中体验的环节,引导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激发主动体验和探究的兴趣,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真实的体验和个性化的感悟。

2:《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施“五流程”

以多种形式的体验为载体,以体验这种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在身心体验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实践反思中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行合一。

2)多学科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找到有关德育的相关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品德的自主建构。

一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增加指向核心素养、品格提升的相关目标。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恰当地挖掘和开发相关德育内容。三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增加体验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习得。

虽然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同,但最终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的学科渗透,将德育有机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形成浓厚的自主体验氛围,让各学科教学焕发鲜活的生命力、呈现强烈的感召力并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品格的提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2.构建拓展性体验课程,丰富生命成长样态

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构建拓展性体验课程体系,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生必修或选择,凸显课程的体验特色,让每一个生命获得充分、有个性地发展,拓展性课程主要分为四大类:文化寻根类、动手制作类、自主管理类、实践创新类。

1)文化寻根类课程: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深入筛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武术、京剧、书法、水墨画、传统文化主题课程等,指向学生的精神成长,着力于学生人文底蕴的培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和熏陶学生的精神底色,打下坚实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让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根植入于学生的内心。

2)动手制作类课程。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性能,采用捆、扎、粘、插、卷、叠、折、翻等手法来表现物体形象的课程,主要包括手工编织、泥塑创意、京剧脸谱、十字绣等。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玲珑纤巧的童趣,愉悦身心,展示个性才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动手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

3)自主管理类课程。以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成长能力为目的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礼仪课程、生命成长故事、学生讲堂、主题班队课程、私人订制课程、家庭课程等,目的是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学校、班级事务处理中,作为管理者、决策者和评价者进行自主管理和自觉监督,发现成长中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长的律动。

4)实践创新类课程。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着力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科学的态度去发现、探索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生命课程、STEAM课程、项目课程、研学课程等。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运用观察、思考、统计、比较、测量等科学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

如开设“生命课程”,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生命教育课程使用专门教材,每周一次,从了解生命的起源开始,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追问意识,在体验、合作、对话中,提升生命的价值意识,珍视关爱生命,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具体的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四、“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关键突破

“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关键是学生的自主体验,为寻求突破,落脚于学生的自主成长,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全员体验,自主选择,尊重生命成长的需求

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这一需求,才能让每个生命的种子拥有破土而出的力量,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个独特的学生个体,以丰富的活动满足多种体验的需要,号召全员参与、全心体验,给每位学生体验的机会和展示才能的舞台。同时,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让儿童以他们喜爱的形式开展活动,体验独特成长的快乐。

比如,五年级体育选修课,我们把一个年级的课都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并行开设了武术、跆拳道、篮球、击剑、棒垒球等项目,学生们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一开始,学生的兴致很高。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及时跟进,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25.4%的学生对选修课不太满意。针对数据,我们又进行了访谈,发现原因主要有3个:开学初每个项目的人数是有限制的,有的学生一开始就没有选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多是技能、基本功的训练,有些枯燥,缺少趣味性。学生希望再增加开设的选修科目,如乒乓球和羽毛球。我们立即将意见反馈给体育老师,体育组接到反馈,根据学生的意见重新进行调整:一是改变课堂教学设计,增加学生喜欢的趣味性的体验教学内容;二是增加、调整选修项目,让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

提供给学生可选的机会越多,学生就越可能成为他自己。我们的走近,倾听到了学生内心的声音,及时改进,让学生得以自主选择自己成长的方式,也让我们的体验课程滋养到每一个的生命个体,呈现出独特生长的样态。

(二)多场域体验,让家庭、学校、社会、大自然无缝对接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学校与家庭、大自然、社会相连,让学生生活的整个场域成为生命成长的体验场。

1)校园体验。利用学校现有设施,开展课堂上、校园内各类体验活动,把整个校园变成学生可参与的体验场,让充满生命力的校园见证学生的成长。

2)家庭体验。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父母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为此,我们一直重视携手在家庭中的体验,努力携手家长,为学生构建符合他们个性特点、心理年龄特点和每个家庭具体情况的家庭课程,重视学生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强化亲子情感交流体验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帮助学生完善健全的人格。

3)自然、社会体验。行万里路,在亲历中感悟。我们秉承开放的大教育观、大课程观,充分利用和放大地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的价值,注重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等社会资源建立联系,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的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验性、创意于一体的研学、参观、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与自然、社会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在实践体验中锻炼并提升学生人格、体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创造,然后真正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体验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每一个儿童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蓬勃生长,构建儿童挥洒生命活力的天地。学生的整个生活场域也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提升素养的场所,成为儿童自主体验、合作分享、培育情趣、生成智慧的舞台,更是儿童大胆创造、自由言说、展示才情、快乐成长的殿堂。

例如五年级联合徐州恒顺万通食品酿造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健康生活教育课程基地,构建学校与社会科学教育共同体,共同开发了“行走徐州,走进万通酱园,寻找家的味道”研学旅行课程。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汉字“酉”的演变过程和酱醋的相关常识;通过在超市、社区等的调查走访,了解酱醋类别、配料表、品牌市场占有率情况,梳理总结出自己的疑惑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到酿造厂实地实践,了解酱醋酿造的工具、原料、发酵的过程,以及每一个时期酿造工艺的改进与发展,形成健康饮食的理念;用健康饮食的理念指导生活,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一道健康菜与大家分享,传递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学生们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有了满满的收获,此次研学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称赞。

(三)多维度体验,实现传统文化、当下生活、科技前沿的有机融合

吸纳历史时空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足当下现实生活,展望触摸未来的脉搏,体验时空的拓展,就是学生生命时空的拓展。

1.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体验课程精选名家名篇,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小品文、经典古诗词、经典名言以及儿童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文化意象等文化元素,引领学生走进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进而探究体验,感受理解。

2.当下生活体验。关心、关注当下的生活,感受新时代,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科技前沿体验。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开展科技体验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发生关联,从体验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触摸科技,感受科技的无穷魅力,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让体验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潜力。

如四年级学生走进徐州博物馆,与文物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研讨,我们确定5个主题:中国古代兵器大揭秘、汉代玉器中的“动物世界”、汉代玉器比美记、陶俑的表情包、古人的“食尚”生活。本次体验设计打破了班级的界限分组,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主题。走进博物馆,学生不只是一个围观者,也是“探索的主人”,他们从在场馆中找到藏品,到分析、综合,形成推论再验证,层层递进,实现了思维的进阶。

(四)多种方式体验,通过具身、走心、共情,创设生命舒展的形式

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情境,进行多种方式的体验,不仅“身受”,而且“感同”,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将形成的道德认知自觉内化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1.具身体验。学生直接参与实践,亲身经历,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接触、感知,形成对事物鲜活、具体、深刻而丰富的印象和感受,获得相应的认知。

2.走心体验。体验只有真正触及学生内心深处,才能形成真切的认知,引起深切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撼。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和信息,将细微的生活经验进行反刍、再体验,获得新的认知,进而提升认识,明理导行,形成道德体验的反复循环与叠加。随着道德境界的提升,形成不同的人生风貌,学生个体也随之成长起来。

“心理与健康周”中,分年级开展不同形式的“走心”体验。一、二年级学生通过“我的自画像”,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自己、描绘自己,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知;三年级学生用“优点放大镜”发现自己和同学身上的优点,在分享展示中学会欣赏别人、接纳别人;四、五年级学生“我行我show”,发掘自身的优点与潜力,勇敢地展示;六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突出重围”心理团体拓展训练,在团队合作中,挑战“不可能”,感受团队的力量、合作的快乐,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根据不同年段和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活动,学生在体验中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增强自信、悦纳自我,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3.共情体验。引导学生去理解别人、感受爱、获得认同、享受成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增强主观幸福感,产生胜任感,提升成就感,拥有乐观豁达、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去面对现实挑战和人生未来,成就最好的自己,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例如寒冷的冬天,是四川山区学生最难捱的季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新闻了解那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在交流中,通过视频、图片的呈现,看到山区学生一双双手因冻疮而流溢着脓血,两颊因冻疮而落下了难看的疤,双脚因冻疮引发局部组织溃烂而走路一瘸一瘸……学生们眼含热泪,真切感受到严寒带给山区学生的痛苦。当了解到山区的学生们缺少过冬的棉衣,他们自发地为山区的孩子们捐出自己穿小的衣物、读过的书籍,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山区的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尽己之力帮助山区学生度过寒冬,培养仁爱的品质。

具身、走心、共情,让学生真切的体验直击“心灵”,获得“一手”的体验与感悟,激发积极情感,建构起新的道德认知。随着体验的深入、经验的累积,学生的生活阅历越来越丰富,道德体验的触点就越多,越有助于学生心灵的丰盈和品格的提升。

五、项目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之下,学生所有的学习、生活都成为体验的源泉与场景,学生由过去知识的被动“受体”到现在的体验、认知主体,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与探究,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体验认知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由已知到未知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深度发展,呈现思辨攀升的台阶状态,实现能力与智慧的螺旋上升,在主动探索、实践、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成长,体验成为学生成长的方式,校园里充满了生长的气息。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体验的目的就是呼唤学生内心的情感,只有当体验内容回归内心、回归本心,才能启动最本真的情感,才能实现体验的目的。在今后“自主体验式德育”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积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准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心弦”,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进行情感的感染、心灵的互动,唤起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愿意接纳新经验、新事物,悦纳自我,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激发自身的优势与潜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与适应,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本文系江苏省2017年度首批品格提升工程“‘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构建与实施”项目(项目批准号:苏教基﹝2017﹞12号)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8-12-02

作者简介:王银娣,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江苏徐州,221005),中小学高级教师;张艳,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江苏徐州,221005)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赵榛,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江苏徐州,221005),中小学一级教师。

审核人:王银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