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我校的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培养龙的传人》以“源于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精神为指导,以徐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围绕培养“龙的传人”的教育目标,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脉、与徐州地域文化接根、与现代化教育接轨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展开适合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模型,实现把传统文化融入童心。
我校四年级全体师生聚焦“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走进徐州博物馆,与文物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文物的历史、特点、蕴含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
(一)做好前期考察
为了设计好博物馆研学课程,我们四年级组的教师们从十一假期就开始着手准备,先后三次走进徐州博物馆,请教考古专家,实地考察体验,把博物馆中的重点文物及挖掘过程了解清楚,获得了丰富的资料,做好了充分的考察和前期准备。
(二)开展专题讲座
走进博物馆之前,为了能激发学生们的参观、研究的兴趣和欲望,我们专门联系了徐州博物馆董心慧老师,请她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们初步了解馆藏文物。珍贵的古代文明如磁石般吸引着学生,随着一张张课件图片的展示,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声惊叹,一个个问号在学生们小脑袋中产生了。讲座结束后,我们立即让学生们把自己的疑问和想研究的问题写下来,为研究主题的选择做好铺垫。
(三)明确研究主题
博物馆的藏品丰富,我们不可能带着四年级的小学生一一研究,只能以点带面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能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文物,有的放矢,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结合董心慧老师的讲座,以及徐州博物馆的馆藏特点场馆分布,请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分组,确立五个主题:中国古代兵器大揭秘、汉代玉器中的“动物世界”、汉代玉器比美记、陶俑的表情包、古人的“食尚”生活。经过调研统计,整个年级打破班级界限,共分为40个小组: 14个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组,11个古人“食尚”生活研究组,7个陶俑表情包研究组,4个玉器动物形象研究组和4个最美玉器研究组,每组的人数平均在11个左右。
(四)设计有效的导学单
四年级的学生,面对文物做一名“探索的主人”,需要借助支架,才能聚焦主题,开展探究。我们在收集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反复研讨,分别设计了五个话题的导学单。导学单将研究主题细化、分解成几个小的探究话题,由易到难。从直接在场馆中找到藏品,查资料,到分析、综合,形成推论再验证。层层递进,实现了思维的进阶,保证了每个孩子都能把研学落到实处。
(五)确立大学生研学伙伴
打破班级的界限,按照兴趣分组,四百多名学生如何有序组织、合理安排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的研学落到实处,真正学到知识,问有所答,学校积极联系高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建立联系。江苏师范大学给予高度的支持,以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派了40名大学生作为“研学伙伴”参与活动。每位大学生带领一个小组。我们四年级组的教师们也走进高校,与大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确定跟组的名单,共同走进博物馆规划路线,让大学生们熟知我们的活动,根据五大主题的导学单及学生们可能会问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40 个“研学伙伴”被分配到40个小组,每人一个组,为学生们解答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我们20个老师,每人带2个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老师,两个大学生负责带领两个组(大约22名学生)进行研学活动,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保证了学生的研学效果。
(六)有序开展研学活动
四百多名学生,根据兴趣、五大主题被分成了五个大组,40个小组,怎样有序开展活动?怎样让学生们、教师们、研学伙伴们一眼就知道自己是哪一组?自己组有哪些同学?为此,我们设计了袖标作为小组标志。袖标为椭圆形,上面是组别,下面是我们大马路小学的校标。用蓝、灰、黄、绿、粉五种颜色以区分五大主题,再用1、2、3这些数字区分每种主题的组别。如“古代兵器1组”“古代兵器2组”“汉代陶俑研究6组”等等。由于我们前期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活动当天,每个学生教师和“研学伙伴”的左胸前都佩戴着各自的标志,四百多名师生,加上40位研学伙伴,文明有序、认真好学、边看边问,受到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游客们的一致好评,有个工作人员夸我们说“你们学校的孩子是我见过的最文明的最好的学生”!
学生们通过博物馆课程的研学活动,了解了徐州的两汉文化,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传统审美情趣,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更透彻、更深入了,从而开启了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学生们通过博物馆课程的研学活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确立主题到成果展示,学生们都积极参与、乐于动脑。提高了研究意识,掌握了研究方法。尤其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拿着自主学习单,边仔细地观察,边寻找导学单上的答案,边记录,有问题就向大学生“研学伙伴”请教,有的学生知识丰富,居然把大学生“研学伙伴”问住了。四(5)班的一个学生,因为当天没有研究尽兴,周六又让妈妈带着仔细去参观了一次,把想研究的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研究。
学生们通过博物馆课程的研学活动,实现了学科的融合。例如,他们学着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文物。有的学生发现很多的玉器中藏有几何图形,有的学生发现文物的造型或者图案运用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具有对称美。如 “玉佩组” “陶楼”的整体造型都是对称的,大气美观、庄严典雅。
本次研学活动,有效地建立起了传统文化与儿童之间的关联,借由徐州博物馆这个激活记忆与创造力的地方,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得到了保护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