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戏曲文化,推动国粹文化传承,让孩子们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11月1日徐州市王场小学开展“戏曲润童心”主题教育活动,徐州市歌舞剧院的演员们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戏曲盛宴。
古琴戏韵
徐州琴书源于明代小曲,以徐州方言演唱,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徐州琴书是徐州地区的主要曲种,还是江苏省三大曲种(徐州琴书、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之一,亦是全国三大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徐州琴书)之一,在全国曲艺园地中、在民众心间都有一定的位置。徐州琴书唱腔优美,曲调丰富,音乐伴奏有独特风格,书(曲)目繁多,贴近生活,乡土气息浓郁。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不但是江苏省的主要剧种之一,也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广大地区现存的本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兴于清代徐州地区的江苏柳琴戏不同于山东柳琴戏,既有南方音乐的古朴典雅,又有北方音乐的火爆激越,契合徐州一带原住民的强悍、粗犷而又热情、仗义的性格,因此徐州周边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说法。

粉墨登场
在剧场里,徐州市歌舞剧院的戏曲演员们深情演绎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有地方特色的柳琴《赞徐州》、有传统的快板表演、有包含黄梅戏、越剧、沪剧等多种戏曲品种的《戏曲串烧》、还有具有戏曲特色的《汉服走秀》等。演员们优美的唱腔、卓越的身段让师生感受到了柳琴戏曲的魅力所在:既有北方戏曲的豪迈,也有南方戏曲的细腻。

表演间隙,演员老师和队员们互动戏曲小常识,让同学们了解了戏曲中的各种装扮,给学生介绍了京剧中马鞭的表演形式。通过马鞭的挥动和身体的起伏、翻腾,形象地表现出马匹的飞奔腾跃和人物在马背上的颠簸。这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一种虚拟化表现手法。
徐州琴书《接班人》让队员们最受欢喜,现场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通过对小萝卜头艰苦生活的再现,让在场的学生了解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收获满满
观赏之前,队员们提前了解了徐州琴书、柳琴戏和京剧的内容,观赏完精彩绝伦的戏曲表演艺术,队员们也是感受颇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画成图画,写成文字,来看看他们的收获吧!
王文波:最有意思的要数戏曲中的琴书和趟马了。徐州琴书浓浓的徐州味,让我感到颇为亲切,有押韵,有谐音,故事生动有意思,听完后好像眼前出现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徐州画卷。
周甜甜:今天,我们观看了丰富多彩的戏曲演出,有柳琴戏和徐州琴书,宛转悠扬,余音绕梁,特别有意思。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戏曲串烧,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我们应该传承下去,把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吴若菲:戏曲可真神奇啊。我本以为戏曲是在舞台上咿咿呀呀的叫,没想到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那么近。改编版的小萝卜头,用悠扬的曲调和精彩的表演征服了我,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戏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宏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发展的坚实基础。戏曲文化进校园,这种价值和意义会深植在少先队员的心中,让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