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鼓楼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

幸福教室

徐州市鼓楼生态园小学:居竹韵书屋,成幸福之人

2022-06-10  |  作者:郝大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那就要先明确教室里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经过学生的发现和总结,我们班不幸福的因素主要是缺乏班级凝聚力,同学之间总是矛盾不断,不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感受,换言之:学生缺乏“共情力”。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一直在思索。近两年,生态园小学在进行项目化学习,于是,我将幸福教室的打造和项目化学习有机联系到一起。通过研究和讨论,我带领学生设计了一个驱动性问题:怎样培养班级同学的共情力?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有的建议分小组进行学习,培养小组的团结和默契;有的建议共读培养共情力的书籍;有的建议举行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共情,体会幸福的力量。

为此,师生共同制定了班级公约,设计了班本课程,成立了互帮互助小组,并以阅读作为培养共情力的助力。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竹有七——让班级有精神追求

“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其中“竹”尤为特殊,因为竹“七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于是,经过师生商议,我们选定“竹”为我们幸福教室班本课程的主题。希望我们每日与竹相伴,能够和它一样,做个拥有“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七德”的君子。

我们首先“品竹”,让“竹”的精神品质濡染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我们充分利用班队课,进行“每课一讲”活动。

我们在班队课上给教室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竹韵书屋。确立了班训:清丽雅正、自强不息,确立了口号: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我们还根据竹子的特点,师生一起设计班徽、班诗、班级公约等,让竹子的品质成为每位学生的共同追求。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查找体现“竹”之七德的相关故事,在班队课上轮流主讲,倡导每位学生学做拥有七德的小君子。

其次,开发各个学科的“竹”课程,让学生在多学科不同视角的学习中增进对竹的认识和体悟。

语文学科,我们设计“咏竹”课程。第一,我们搜集大量关于“竹”的古诗文,如《竹石》《新竹》《竹里馆》等,进行背诵和欣赏。第二,我们阅读关于“竹”的现代散文,如《竹,是一首无字的诗》《山中的那些竹》等,进行美文赏析。第三,我们查找关于“竹”的成语故事,如胸有成竹、罄竹难书等,举行“成语故事”比赛。第四,我们查阅关于“竹”的文人佳话,如竹林七贤、竹溪六逸、郑板桥、苏轼等,都与“竹”有着不解之缘。我们利用早读时间,校本阅读课诵读、识记、欣赏“竹”,并利用“乐教乐学”软件进行评价和学习,我们还通过整理、归纳,形成了三(3)班竹风雅韵主题阅读手册,通过口诵心惟,感悟竹的魅力。

数学学科,我们设计“测竹”课程,本学期数学有认识长度单位的内容,要学会区分“米、分米、厘米”,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竹丛,从测量竹叶、到竹节、到竹竿,亲身体验,形成形象记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艺术学科,我们设计“唱竹”“赏竹”“画竹”课程。“唱竹”课程主要是在音乐课上欣赏和教唱有关“竹”的歌曲,《竹之歌》《江南竹》等,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意蕴深远的歌词,感受“竹”的独特魅力。“赏竹”课程是利用美术课欣赏“竹”的名画,如文与可的《墨竹图》、王蒙的《竹石图》、赵昌的《竹虫图》等,让学生从“竹”的“形”中感受其“神韵”和内在的精神品质。“画竹”课程,就要让学生亲手画一画“竹”,在绘画竹的一叶、一节、一竿时,竹的外形和精神就一步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内核。

科学学科,我们设计“养竹”“研竹”课程。教室里摆放了许多小竹子,如文竹、富贵竹、凤凰竹等,让学生养护和欣赏,让学生在陪伴中体会“竹”的生命力和爱竹、护竹的情感,因此取名为“养竹”课程。“研竹”课程,就是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竹的生长过程,完成小小研究表。

下一阶段,我们准备开发手工制作和体育相结合的课程。手工课上,学生可以利用竹叶、竹签、竹片进行设计与制作,比如,用小竹签搭房子,用竹片做风铃,做简易竹笛等;体育课上,让学生学跳竹竿舞,既能让学生锻炼身体,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更将对“竹”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让班级形成团结合作氛围

新学期开始,我们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让学生自己找伙伴组成小组,四个同学分工明确、各司其职,48位同学组成了12个小组小组成立了,如何才能更加团结协作,从而培养好共情力呢?我们又在班级内征集学生的意见,最后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开展设计组名和口号活动。小组成立之初,12个小组要通过组内交流讨论,形成有特点、有新意的组名和口号,确定之时,我们请小组4名成员上台来介绍,因为成长是需要有仪式感的,在全班同学的见证下,小组成员的心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开展小组评比活动。为了进一步促进小组间的合作,我们制定了评分表格,每天根据小组的纪律、发言、作业、卫生等加分或者扣分,评出1-12名名次,每周五根据5天的名次总数,评出5个优秀小组,享受加分等福利。通过这样的评分活动,小组成员互相监督提醒,变得更加团结向上了。

3、写小组日记,记录小组成长变化。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精美的日记本,首页上写上小组的名字和口号,张贴小组成员的“全家福”,还要有简单的小组成员介绍,日记由组长开始依次来写,内容可以围绕小组的各方面展开。每周,12个小组都会走上讲台,讲述小组之间的故事

每周的故事中有感动、有温暖、有反思,我们可喜的看到,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辨能力,从别人的眼中看清自己,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意识都在增强。其中进步最大的是学生的共情能力确实在一点点增强,能够换位思考,幸福感也在增强。

三、课外阅读——让学生有成长自信

我们以阅读更好地培养班级同学的共情力,共同制定了整本书的阅读计划,通过三个阅读过程,让学生拥有看得见的成长。

首先,老师带领学生上导读课,通过书名,作者、内容简介、插图等,对所读的书有整体的认识,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其次,学生阅读书本内容,对产生疑惑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选择印象深刻的情节或人物进行讲述和评价,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每个人都要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

最后,进行读后交流,成果展示,可由小组人员推荐或者全员参与全班的读书交流评比,我们有评分标准,每一次评分最高的三个小组都会有相应的奖励。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陆陆续续阅读并交流了《窗边的小豆豆》《宝葫芦的秘密》《柳林风声》《亲爱的汉修先生》《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等多部书籍,班里面涌现出了一批小小读者,如饥似渴地读书,班级的氛围也悄悄发生了改变,尤其通过交流展示,每个孩子都有了看得见的变化,变得敢说会说,拥有了成长的自信。

我们希望以培养共情力为驱动,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共同构筑有目标追求、有团结和谐、有成长自信的幸福教室。在这里,埋下他们的价值和幸福的种子:追求竹之七德;在这里,丰富他们的认知:学习竹的多种知识;在这里,提高他们的能力:协作、阅读、表达、反思……在这里,留下他们的歌声与美好,生长他们的情怀与趣味……希望竹韵书屋成为他们成长旅途中难忘的驿站,成为他们一生中难忘的幸福之旅。

审核人:刘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