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反思: 孝亲敬长、自立自强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孩子,应该了解父母长辈为自己付出的艰辛,懂得感激和报答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是自己的职责,在家庭中,应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五年级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孩子变得越来越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很多家长也认为家庭、工作以及自身的难处没有必要和孩子多交流,只要孩子专心学业就行了,这也造成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隔阂,孩子因不了解父母的现实生存状态,从而对父母的一些做法产生误解,或是对父母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为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具体情境中进行体验,通过直接面对家庭中出现的问题,深入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辛苦、为子女和家庭全身心的付出,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主动为父母分忧。引导孩子们在感受家庭亲情的基础上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更多地了解父母,了解家庭的现实状况,为与父母沟通、理解奠定基础,并建立初步的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感,这也是对儿童未来生活的一种引导。 课前,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父母的言行,或者采访父母,了解他们的难处;再了解一下家里每年用于自己的生活费、教育费用大约是多少,大约占了父母收入的几分之几。 课上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父母的难处有很多,有经济方面的,有工作方面的,有身体方面的,还有其他方面的。交流中,孩子们还发现,父母的很多难处都和孩子相关。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还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经过统计,54位同学中,教育费用占父母总收入1/10的有2位,1/5的有3位,1/2的有1位,其余都占到了1/4-1/3. 面对调查的结果和数据,孩子们很震惊,他们发现,长期以来,自己一直在被父母关注、呵护的状态下成长,却很少去关注父母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考虑,联系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联系父母切实的难处,联系自己日常的行为表现,联系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考虑如何为父母分忧。 每个孩子给父母写了一段话,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和感受。 涵予同学写到: 我的妈妈不在本地上班,每天早上6点钟,当我还在睡梦中,她就踏上了火车,开始了去上班的路程。为了我的学习,每天晚上7点又坐火车回家,辅导我功课,就这样每天奔波在徐州和单位之间。 有一天,徐州下了大雪,望着窗外的鹅毛大雪,我以为妈妈今天不回来了。可妈妈还是冒着风雪赶了回来。妈妈的头上、脸上和衣服上都是雪,我心疼极了,忙帮着她拍打身上的雪花,眼泪却忍不住流了下来…… 凯升同学写到: 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我不情愿去上的辅导班花了父母那么多的钱…… 有一首小诗说得好:“让他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他受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当体验触动心灵,才会被感动,才能懂感激。 孩子们的话写得情真意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红了眼圈,甚至流下泪来。打动我的是孩子们那一处处对父母难处的细节描写,他们观察到了,体验到了,这些感受在他们内心激荡,引起他们的反思…… 在阅读的同时,我常常在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他会突然长大! 上周五的家长会上,我把孩子们写的话发给家长,家长们静静地读着,很是动容,眼角悄悄地就渗出了泪花。很多家长提起笔,写下肺腑之言,给孩子回复。 珵蕴同学的妈妈写到: 孩子,以前,爸爸妈妈一直不希望你知道学习以外的事情,我们再辛苦、再艰辛都是默默地藏起来,不想让你过早地接触到生活的苦楚。孩子,你很棒,老师们把你教得很好,读到你稚嫩的言辞,妈妈觉得你长大了,能从身体力行和精神情感上安慰、帮助父母了,妈妈很感动、也很欣慰。 森瑞同学的妈妈写到: 孩子,读了你的信,妈妈知道你长大了。平时你的任性真的有点伤妈妈的心,妈妈对你是严格了一些,但因为你是男孩子啊,以后的路要自己走,爸妈不可能在你身边一辈子,对你要求高,是希望你以后做任何事,都能有所担当,先苦后甜,付出的必有回报。希望你记住: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会帮你走下去。现在爸爸妈妈为你付出再多、再累也愿意,因为我们想看到儿子最棒的一面,加油!加油!我相信你会做到,因为你真的已经长大了,该做大孩子该做的事了,期待你的改变! 阿根廷的盲人诗人博尔赫斯说:“从这扇门走到另一扇门就完成了一次宇宙旅行。” 这次的体验活动,也让孩子们在亲情里走了一遭,他们也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相信通过这次体验,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感悟外化于行,内化于情,拨动心灵的琴弦,奏响动听的成长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