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鼓楼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

思政课堂

徐州市民主实验学校:家校同构 思行合一——劳动教育的系统理解与课程行动

2022-06-27  |  作者:陈芳    

【摘  要】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构成,关乎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社会进步。我们着眼于劳动教育的“泛在”与强化,切实展开劳动教育的系统理解与课程行动,通过家校同构的劳动教育协作与思行合一的劳动教育实践,经由建立“创行”共情、统整“五力”课程、开展“芬芳”行动三条路径,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真实的儿童生活之中,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同构;课程;理解;全面发展的人


劳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构成,关乎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社会进步。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被普遍弱化;在家庭生活中,劳动教育被实质淡化;在社会运行中,劳动教育被广泛软化。相当长时期以来,中小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训练粗陋、劳动机会匮乏,出现了轻劳动、重享受,轻技能、重知识,轻实践、重务虚的不良现象。

对此,作为校长、道德与法治教师,我着眼于劳动教育的“泛在”与强化,切实展开劳动教育的系统理解与课程行动,通过家校同构的劳动教育协作与思行合一的劳动教育实践,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真实的儿童生活之中,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一、建立“创行”共情:幸福总从奋斗来

徐州市民主实验学校建于2011年,大多学生来自于中低收入家庭。全校网上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家长中有本科学历的仅占14.11%,初中及以下学历的高达28.16%;有固定职业的51.44%,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49.11%,进城务工子女36.6%。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暇教育孩子,更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相当多的家长鄙视体力劳动,轻视劳技教育,寄望于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以后不必像自己那样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没有期待,当下只要平安就行,将来能过日子就好。家长们基本上不让孩子干活,认为孩子还小,又不会做什么,没必要从小就吃苦;一些忙不过来的家长会让孩子稍微做些家务,主要集中在烧水、热饭和端菜等跟孩子饮食有关的方面。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要切实推进劳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的人,首先必须厘清系统认知,建立家校共情,让广大家长真正理解和认同:幸福总从奋斗来,尤其是从高要求、高层次、高品质的劳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家校共育,激发家庭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结合未来已来、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我们以学生及其家长的梦想和福祉为旨归,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开展现实行动”为路径,形成了劳动教育“333”家校同构工作法:坚持3项原则,即教育目标的正确性、教育内容的一致性、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坚持3个导向,即以丰富的家庭资源为内容抓手,以增进加强亲子互动为目的,以家长学生共同成长为追求;坚持3条路径,即开展家庭劳动教育让家长成为指导者,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让家长成为参与者,开展社会劳动教育让家长成为鼓励者。为深化家校“创行”共情,我们开展了四项行动:

1.开展家长培训,形成教育共识。

与一般的家长培训活动不同,我校依托“常青藤”家长学校,在多次邀请教育、科技、技能培训等方面专家宣讲的基础上,开展“家长大讲堂——劳动教育大家谈”专题活动,分班组织家长畅所欲言,从自身认识与实际出发,以职场故事、效能分析、绩效比对为主,谈一谈对劳动教育的切实感受,通过用真情、讲真事、说真话,充分凸显劳动教育对于劳动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增值性,广泛认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高效优质的劳动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真正建立“创造美好生活”“开展现实行动”的共情,为劳动教育的家校同构奠定良好的基调。

进而,各班班主任通过家长会、微信群,介绍班级劳动计划的实施方案;通过微信群和公众号向家长推送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文章。

多种形式的培训、沟通与引导,旨在达成教育共识:劳动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和应有习惯,开展劳动教育对儿童丰富情感、增长才干、发展思维、健全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与学校应该同频共振,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孩子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年级为单位,在家长协同下,研讨、整理出家务清单、校务清单及社会义务劳动内容,结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设计实践活动,形成了家校协同的育人新格局。

2.培养家务习惯,夯实劳动平台。

通过家校沟通,我们把家务劳动分为六大系列:整理、饮食、卫生、日常技能、理财、工具使用,从目标、内容、评价三个方面,根据不同年段进一步细化,开发了《家务劳动课程纲要》,由家长担任家务劳动的教师,对孩子在家中的劳动行为进行带动、指导、监督、促进、评价和陪伴。学校则利用少先队班队课定期开设“劳动教育微课”,在微信平台上开设“快乐的家务劳动分享栏”,在“乐教乐学”APP平台班级活动空间开展“我是爸爸妈妈好帮手”“我来秀一手”“比比谁最棒”“我的好习惯”等多种家务晒图活动;还以班级为单位,把家庭劳动教育的成果延伸到学校活动中,由家长做评委,开展收拾书包、被子行动、折叠衣服、剥毛豆、做烙馍、烘焙糕点等活动。这些俯拾皆是、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学生逐渐习惯自理自立,学会基本生活技能,热爱生活、关爱家人。

3.搭建共育课堂,开设多样课程。

由于安全考虑,家校共育课堂一般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强调家长技能的特殊性,来放大课程的多样性。

一是开设“好爸妈课堂”。经深度了解家长不同职业、技能特点,我们组建了家长志愿者队伍,邀请家长进课堂,为学生定期开设劳动教育课,拓宽发展的视野,教给基础的技能。劳动教育课分为普适、定制两类,普适类能加大学生经验的境域,定制类则尤受学生欢迎。如为女孩定制的“多样香包”“布娃娃”好妈妈课堂,为男孩定制的“创意风筝”“模型组装”好爸爸课堂,深受喜爱,学生们也倍感劳动无限的乐趣与魅力。

二是开辟“火星种植园”。随着家校共识不断提高,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日益高涨,我们适时把学校教学楼后闲置的空地改造成便于亲子互动的农植园,给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孩子及其家长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小天地。向学生和家长征名后,农植园定名为“火星种植园”。在师、生、家长共同规划下,园子的基建实现了实用化、科技化、图形化。园子才建好,我们也才准备面向家长公开招聘农耕课程助教,消息刚公开,许多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申请,爷爷奶奶们争先恐后地要上阵。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捉虫、养护、收获,家长们都特别卖力,不仅在上学日来校指导,有的还利用休息日,主动来校耕作。收获节,学生和家长合伙摆开蔬菜摊,推销、捆扎、收钱、记账……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自豪、幸福的样子无以言表。孩子们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真切理解了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一位家长感言:“感谢学校的‘火星种植园’,孩子在这里体验播种、感受辛苦,懂得了等待,明白了责任,学会了分享……”小园子,大作用!“火星农植园”密切了亲子关系,也强化了家校协同乃至劳动教育活动项目的异步同构。

4.开展志愿活动,升华劳动品位。

劳动是个体社会化的媒介与路径,是个体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我们从服务自我到服务社会,及时开放场域,走出校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进行丰富的社会劳动实践。如擦洗公共自行车,清理占道车辆,体验超市收银员、卖报员、护绿员、交巡警等社会角色,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学校设置了爱心使者、 护绿卫士等家庭勋章,启发、引导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勇挑重担,争做合格社会公民。家校协作,异步同构,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共同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尊严,收获了助人的快乐和幸福。

实践表明,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开展现实行动”为路径,劳动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发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责任的回归。由此,进行家校协同乃至同构,就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家长不断自我完善,实现成长蜕变,给孩子做出了榜样;同时推动孩子成长,积极生动发展,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劳动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助力,多向促进,共同进步,创造出美好教育乃至美好生活的新样态。

二、统整“五力”课程:处处都是体验场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最终指向人的劳动与劳动的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我们认为,教育要持中守正,也要与时俱进,从说教、指挥向体验、指引转型;劳动教育更要从概念认知与价值灌输,走向思行合一、创行相生。

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放眼“未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认为,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智慧愉悦地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为了引领学生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学校整体设计,构建了学科之间充分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德育融合课为突破口,以劳动教育为中心,把德育与心育、人文、艺术、体育融合,创生了“五力”课程(也称为“芬芳”课程,取花开五瓣,瓣瓣芬芳之意),即培养学生的自信力、表达力、审美力、分享力、合作力,努力让“创+行”教育模式落地生根。

1.“五力”课程的理念、逻辑与图谱。

围绕“不同精彩,最好自我”的办学理念,我们结合“五力”培养目标,初步构建了“五力”班本课程群体系,确立了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课程逻辑与图谱。

“五力”课程的理念是滋天性、扬个性、润德性,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的发展,展现不同的精彩,散发不同的芬芳。

我们构划了“五力”课程的逻辑关系图谱:以审美力、自信力、合作力、分享力、表现力“五力”课程为依托,开展结构化的建设。

2.“五力”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五力”课程的总目标是为每一个生命种子寻找达到他可能的学习水平的条件,使学生在学会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使其在感官审美、价值实现和关系和谐中体验幸福感,发展幸福力。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与差异性,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五力”课程的学段目标。

3.“五力”课程的劳动教育意蕴和体验教育特色。

依照“五力”课程总目标和各年段具体目标,结合本班实际,全校35个班级又进一步细化、强化、个性化,开发了异彩纷呈、儿童喜欢的班本课程,并形成了具体的班本课程实施方案。比如,五年级团队围绕学段课程目标,以“快乐玩,有效玩”为主导,构思了“巧夺天工”“缤纷世界”“笔尖飞舞”“舞动天下”“魔力小站”等课程。

这些课程,都是动脑、动手,学以致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创造美好生活,是提升学习价值、丰富教育可能的现实行动,具有劳动教育的意蕴,让学习转化为精神/物质劳动,造福于人,让学习者(儿童)成为不断提升自身(物质与精神劳动)价值的人。

所谓“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所谓“劳动”,就是通过实践来改变事物,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五力”课程的课堂教学,通过知识学习、劳动实践及其成果,成为优质高效的体验场。具有教育意蕴的学习(劳动)或劳动(学习),内蕴着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劳动与闲暇时间,是五育的终极体现,必须立足于学生,以生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自由、自主的姿态,实现有效、多向、高质量的互动。一切高品质的课堂,都不仅仅以知识教学为目的,还具有劳动价值,也即让人成为自由的人的价值。我们认为,依托真实体验场的构建,实现由单一接受式学习过程向多样化学习过程的转变,让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上的小讲师、小巧手、小主持,从学进去到讲出来,再从想得到到做得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主人。

如我校的STEAM项目课程就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主动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一起,共同设计、建造净水装置,从图纸的设计、材料的收集、装置的制作,全程由学生占主导地位,其实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学生和老师分析失败原因,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设计出了简便、高效、低耗的净水装置,在徐州市STEAM项目汇报会上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创设、点燃、点拨、提升,都从属和服务于学生的体验、感受、交流、运用,形成全面、深刻的交互,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个性力量,实现学生和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激活、唤醒、运用、转化,实现知识创造和能力、情感的融合与生成。

值得一提的是,体验式教育关切学生的亲身感受,有利于学生具身认知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与自我构建。学生为了自身与他人的美好生活,参与或置身某种情境,自主参与、自我体验、自我反思,在现实行动中获得领悟,获取知识,并将教育目的转化为自觉行动与劳动成果,使学生得以树立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强化自我体验,对自己和事物进行基于实际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在学习/劳动的体验中成长成才,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效果。

三、开展“芬芳”行动:思行合一童心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由于阅历、经验等局限,很多学生并不明白教育(学习)和劳动能在哪些方面何等程度地改变人和人所在的世界。对此,我们明确要求,将“五力”课程(“芬芳”课程)转化、拓展为“芬芳”行动。从我们通常经验中的知识课程转化为现实行动,意味着我们必须将“创+行”的教育模式落实为学生的思行合一,让他们在课程学习尤其是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内化劳动教育。

我们的基本策略是现象还原,将教育理解和具体为课程与儿童生活的互动,体现在教室内外两个空间。

1.翻新教室空间,创建物型课程。

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劳动的价值也是如此。我们将教育的目的前推到儿童本身,将劳动的价值作用于儿童本身——从改变自身所在环境,改变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开始。我们认为,环境育人,作为学生长时间置身其中的教室,其环境与文化氛围应该基于儿童实际与需要,产生并作用于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应该拥有自己的特质。于是,我们面向教室、学生及其家长,召开了“创设最美教室”专题研讨会,邀请我校“常青藤”家长学校讲师团成员与师生共话幸福力,组织学生开展“我的教室我做主”讨论会,进而明确了我校幸福教室“四有”“三生”的创建体系要求:“四有”即有名称、有精神、有愿景、有班风,“三生”即创生班级环境氛围、创生班级读书俱乐部、创生班级“悄悄话”信箱。

在幸福教室环境建设过程中,每个班级、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他们一起探讨方案,出谋划策,不同的灵感激荡、碰撞,孕生着关于“幸福”的无限可能性。教室每一面墙壁的设计都展示着学生们的才情,每一个角落的布置都体现着师生的智慧,每一处美丽的环境都来自于师生的劳动。无限的热爱、匠心、创意,无碍的主体性、属己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尊重、激发和体现。幸福教室建设项目不再仅仅是环境布置,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加快学生发展、提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有个班的教室以“森林”为特色,他们就全力彰显绿色、自然。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下,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树下安放着一个用藤草手工编制的“鸟巢”,用以收纳粉笔等物品。这个“鸟巢”的创意源于班卫生委员,自从“鸟巢”出现,平时散落在黑板槽、讲台和地面的粉笔头都会被孩子们悄悄拾起,像呵护雏鸟一般,安放在“鸟巢”里。这里,有合作,有审美,有分享,也体现出学生作为教室主人的身份自信与能力表现。着眼于道德与美学濡染的环境建设,从而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性劳动,以德育环境与德育行为的形态,直抵学生心灵深处。这里,教育不再是“教给”,而是“触动”;学习不再是“获得”,而是“创设”;学生不再是“享有”,而是“建设”;教室也不再是“物理空间”,而是“物型课程”,是召唤人、濡染人的“活的教育”。

2.突破教室空间,融入周围世界。

教室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地方,但只是出发地,人的成长方向是现实世界之中的发展。我们倡导教育向来看窗外,课程搬到教室外。教育教学包括独立于、渗透于、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劳动教育,应该突破教室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融入周围世界。

一是学科延伸与跨界融合。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主干,进行“学科+学科”的跨学科整合,如“科学+美术”、STEAM 课程、汉语编程等,这些都是未来劳动技能的预备学习;以学校课程为资源,联系儿童生活与周围世界,进行“生活(劳动)+学科”的跨界融合,如数学课后的“我是家庭理财师”活动,美术课后的“最美落叶靓我家”美工活动,这些则是劳动技能与所学知识的巧妙融合,是技术劳动改善(改变)现实生活的美好体现。

二是社会实践与身份预构。学校每学期都要安排多次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搬到社会上,如带领学生到地铁施工现场寻访工人和工程师,走进鼓楼法院体验法官的工作与生活,来到边检站、飞机场、消防队了解工作流程、必要技能,深入徐州“两会”去采访,甚至派出“小记者”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时任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对话……在此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的生涯教育与心理建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习”自己理想中的身份,学习、锻炼、应用相关技能,进行最大程度接近现实的情境培训。社会实践与身份预构的结合,是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演练,也是未来劳动者在当下教育与社会现实中的有益尝试和耐挫考验。

三是项目学习与生活创美。学校以“感受生活,共创未来”为主题,设计了“一城百味——舌尖上的徐州美食节”“光影与童年电影节”“风车转动梦想”等研学活动,构建了综合活动课程群,让学生以项目学习和综合活动的方式,关注人与社会、自然、他人及人文的关系,联系、优化和美化生活,实现生命自主、能动地发展,生活多元、多态地展开。主要包括三类:“我们的世界”游学课程让学生用小脚丫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亲手抚摸青石碑上的历史痕迹,在先贤驻足处感受传统文化,通过“我的旅游故事”“我用镜头带你看山河”等形式分享印象、感悟;“我们的生活”探究课程让学生以生命感受和催生生命,在现实体验里唤醒自我发展的潜能,如学校“火星种植园”最初只是一片荒地,后来是学生自己从地形设计、土地分配、环保科技种植方案设置、科技手段应用、翻地、播种、种植等方面一路探索,亲力亲为,定位和建设了一个智能化的农植园,每天实地观测、监控定位观测守护园地,翻地、播种、浇水、剪枝、除虫珍惜园地,经历艰苦而充实的现代田园生活,终究可以采摘自己种植的蔬果;“创意的生活”成果展示课程群让学生在多元思维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发展创新创造能力,如走进民主实验学校组织学生走进鼓楼区云创科技园研学,把课堂搬进科技园,在科技园里学习科学、体验科学,近距离感受家乡科技产业发展成就和先进科技带来的神奇与欢乐,树立学习进步的志趣,不断开展现实行动,创造生活之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中说:“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我们认为,劳动教育正是维护和增强儿童尊严、能力和福祉的极其重要的手段,通过家校协同,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渗透和融合劳动教育,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异步同构,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空间之中真切感受到劳动之趣、劳动之乐、劳动之妙、劳动之用,创美实行,思行合一,从而牢固树立劳动观念,开阔劳动视界,培育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为当下与未来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民主实验学校,邮编:221000)

审核人:郑国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