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小学丁万河分校《童耕》课程一校一案
丁万河小学主要开展的是“童耕”课程实践,通过家校社三方联动,引导学生了解耕种农作物、农耕工具等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劳动能力。
本校地理位置,学校周围以及校内有大量空地可以利用。通过带领学生耕种土地,贯彻国家教育理念,培养强国小农夫,在冶情、育志、启智等方面塑造学生,让学生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前期,我校联系校外社区一起翻整校外土地,并规划好各班级土地面积。
在课程初始阶段,各个年级开展了农耕主题研究,目的是让学生对农作物种植、耕地工具进行初步探索。一年级主要研究农具,通过线下走访博物馆、询问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线上观看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的视频了解锄头、犁等农业用具,并通过绘画、手工形式做农具,家里有土地的同学可以在家长带领下动手实践,体会各种农业用具的作用。二年级主要研究葱,前期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资料,寻找葱的历史,除此之外,学生们小组合作,在老师带领下在校内小菜园里种葱、写观察报告。三年级主要研究豆芽,通过网上查询豆芽生长环境种植豆芽,观察习性、生长特点写出观察日记,在家长帮助下制作与豆芽相关的美食。四年级同学研究了油菜花,前期制定相关计划、挑选种子,在教师带领下前往小菜园耕种,全程由学生自己松土、播种、浇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目前小菜园里的油菜花已经盛开,有些已经结出了油菜花籽。五年级选择了香菜主题,学生们也是先研究了香菜的历史、花语、讨论了人们对香菜的不同看法等,之后由家长、老师带领种植香菜,他们还搜集了新衍生的香菜美食。六年级研究了大蒜,同样延续前几个年级的研究过程,全程动手实践,收获了蒜苗。
年级 |
研究主题 |
一年级 |
小小农具我知道 |
二年级 |
葱的种植与研究 |
三年级 |
我的豆芽日记 |
四年级 |
“油”你“油”我 |
五年级 |
与农相遇,与你“香”遇 |
六年级 |
走进大蒜的世界 |
这六个年级分别绘制了主题研究思维导图,并且根据任务设置了评价维度,让评价落实到学生的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反馈。
在此期间,我校的小菜园继续使用,四月份四年级的老师带领学生挖走了成熟的生菜,种下了草莓,有时候孩子也会主动让老师带领他们去给小菜园的蔬菜浇水。
校外,家长们也纷纷认领了“亲子菜园”,种上了菠菜、苹果树等农作物。孩子们对于劳动的兴趣也变得特别浓厚。
课程第二阶段,开展主题为“叮~来自童耕园的订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客户”要求,灵活种植各种农作物。将童耕与销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此项目包括前期刨种、中期的维护、后期的采摘,各班级也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发起订单。订单完成后,发起人可以根据“服务质量”评价学生的表现,学生回顾整个活动流程,反思自己的不足。
活动第三阶段,教师自行围绕童耕园开展项目化探究。这个阶段学生自行商量讨论想要学习的农耕项目主题、与教师一起制定项目活动方案。童耕课程在这个阶段会更趋于灵活多变。根据学情,教师可以设计本班学生感兴趣、符合能力水平的跨学科主题项目,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知识应用、深化理解。
在“童耕”课程中,本校将信息技术贯穿始终,所有年级在研究自己的课题时,都会去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源、观看线上课程。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走进博物馆认识农具的发展演变,通过观看《学习强国》内的相关农具科普视频了解各种农具的前世今生。在这个过程中,家校社三方合作、线上线下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学校也创建了智能体“禾小智”,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农耕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弥补了教师农业知识的不足,解答学生的疑惑;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个性化辅导,精准辅助教师童耕课程的教学。
为检验学生成果,我校搭建成果展架,让学生学有所用,以视频方式记录学生收获,为后续建立农耕课程资源库做准备;
注重宣传推广,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报道研究成果,收集各方反馈,便于后期及时修改课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