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校作为市融合教育示范校,已经具备完备的融合教育管理体系和实施措施。在六大建设内容中,其中一项是“加强协同共育共享”,提出的一项策略便是“搭建数字化平台”。因此我们结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评估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一、智慧中小学的应用实践
1.家校交流
为促进任课教师与随班就读家长的交流,利用智慧中小学APP建立了每个年级的家校交流群,并依赖智慧中小学APP原有的功能,进行通知下发,作业布置,答疑解惑,资源分享等等。

2.资源分享
(1)提供基础性课程资源
我校对于融合教育有其单独的七色光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补偿性学习,我们借助了智慧中小学APP提供的线上微课,任课老师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的推送或作为在校补偿性学习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如图所示,在课程教学模块,有不同年级学科的微课视频, 可以很好的作为课下的补充。






(2)提供拓展性课程资源
融合教育七色光课程体系中第二个是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对于知识内容的范围想多宽广一些。在智慧中小学的课程资源中,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等模块都有比较好的资源可供利用。
综上,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确为我校的融合教育输入了新动能。
但是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量身定制,每名学生都有不同学学习障碍,师资有限也不能将主要精力放置在随班就读学生身上,因此我们通过调研,寻找到了“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评估系统”来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精准评估和个性化施教。


二、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评估系统初探
1.系统化的学生管理
我校在以往的随班就读管理中是依赖纸质评估加上学科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进行评价,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这样难免会评估不全面或缺乏科学依据。
通过试用发现这一评估系统,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系统统一管理。(如图),将所有随班就读学生入库,可以详细记录其个人信息、评估结果以及个别化教学计划等。


2.学生能力评估
主要是一到六年级,语数英三个学科,每个学科又划分了不同的维度。每个不同的维度又根据课标形成了多个条目。教师可以登录此平台,带领学生进行评估。(如图)以语文为例子,在文字识读条目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相应的分数。将所有条目评估完成后,系统会形成一个详细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有对此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客观性的评价以及针对性的指导。



3.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评估系统支持并且可以辅助教师针对每一位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如图,根据学生前期的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对每个条目对学生设定目标,之后变可以回归到七色光课程体系中,与智慧中小学相联系,找到相应的微课资源学习资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辅导一段时间后,可再次对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系统会记录其目标达成情况,如此循环往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