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桑观蚕·育德铸魂
——基于互联网+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案例
徐州市东华小学
在教育综合改革大背景下,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同育人,共建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育人生态系统,是所有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我校结合班额小、外来务工子女较多的校情,基于互联网,提出闻桑观蚕德铸魂的德育课程,实施校家社联动育人举措。
一、案例背景
(一)学校亟需转型
随着教育的变革,东华小学一度缩减为班额小、生源差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如何实现转型,如何从学生“不得不去”的学校转变为“家门口的好学校”,着实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需要真正打通学校、家庭与社会,让三者形成联系、形成合力。
(二)百年桑蚕情怀
这个契机,还源于一棵扎根学校近百年、在两排教学楼中间向上生长、生机蓬勃的桑树。这棵桑树春来叶木蓊郁,夏至桑葚鲜红,秋日树叶金灿,冬季静默凋零。这棵桑树见证着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朝暮晨夕的光阴流转。多年来,它默默植于故黄河畔东华小学校园内,见证了东华学子的成长韶华,教师园丁的呕心沥血。向阳而生、扎根地下,也正是每一位东华教师的精神写照。多年来,学生摘桑叶养蚕、捡桑葚、吃桑葚已经成为东华学子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关于校园最深刻的记忆。
(三)思政课程创新
鼓楼区教育局申报了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学校以此为契机,构建了“桑语蚕韵”网络思政课程。学校在秉持“学以致事,行以达人”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厚植桑树情愫、扎根桑蚕历史、挖掘桑蚕文化资源,构建了“桑语蚕韵”网络思政课程。
二、主要举措
学校通过梳理小学思政课程体系,确立了“世界——国家——社区——校园——家庭——自我”六个向度的德育工作和思政教育方向,即“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认识国家、热爱国家——了解社区、参与社区——热爱校园、改造校园——热爱家庭、和睦家人——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以及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历史洞察力、道德领悟力、行动创造力”的育人目标。
“桑语蚕韵”正符合这六个向度以及育人目标——桑树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是爱国志士、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它贯穿着我国农耕文明的始终,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而养蚕缫丝、春蚕等,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蚕代表的含义更是浸润着中华儿女所推崇的牺牲奉献、顽强坚守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学校以项目为主导,让信息技术成为工具,校、家、社协同参与,三者各安其位、各扬其长。
我校多数学生为外来随迁子女,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桑语蚕韵”课程的需要情况,我们前期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研。利用“问卷星”等问卷调查系统,学校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桑蚕文化的了解情况、是否有和家人交流过少的情况等。基于问卷调查,学校了解到学生家长有打工奔波、不能每天沟通的,有外出务工、常年无法回家的,学生有和强烈的和家人分享的需要和愿望。对桑蚕知识与文化学生掌握较少等,但他们对学校的桑树却很有感情,同时有了解桑蚕文化的兴趣。于是,综合学校育人目标,挖掘桑树这一物型资源,学校将“观察记录桑蚕生长”“理解传承桑蚕文化”“知悉铭记家国故事”“校家社区具身实践”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设计如下五个课程:
(一)凝思历史 桑蚕道德养成课
学生通过品读蚕桑历史知识,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形式,了解桑蚕文化的悠久历史,明确蚕桑文化在汉文化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感情。
(二)桑语蚕韵 文学素养提升课
以桑蚕文化为源头活水,与语文学科融合,组织学生进行“桑梓文化”探究、“蚕桑典故”研究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蚕桑文化深厚的底蕴,熟知桑蚕文化精神。
通过开展“桑蚕诗词大会”、主题作文、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竞赛和自主创作中深入领会桑蚕文化精神,丰富知识积累,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格物致知 桑蚕科学探究课
多措并举,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培养能力,践行“格物致知”的传统教育精神。将蚕桑文化与科学课程融合:了解桑树的种植知识、桑叶的妙用、桑葚的食用药用价值、蚕沙的药用价值等知识,学习相关标本制作。
(四)画舞唱弹 桑蚕艺术修养课
将桑蚕文化与艺术课程相融合,在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艺术创作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组织学生创作、演唱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歌曲,制作手抄报、手工作品,创作相关主题的儿童画,排练“蚕桑文化”舞蹈等主题活动。
(五)移物迁情 桑蚕综合实践课
定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蚕室场馆等地参观学习,在观察、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感受了家乡蚕桑文化的魅力,体验到家乡的繁荣发展,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三、实施成效
(一)具身体验,记录成长历程
学校将桑树文化渗透各个学科,学科教师带领学生领悟桑树一年四季的变化,通过具身学习,学生在观察桑树的四季变化中感受自然规律。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科学课等,学生亲子摘桑叶养春蚕,通过实践养蚕,见证蚕的成长与生命的蜕变。实践养蚕的过程正是见证成长的过程,学生一方面记录蚕的生长过程,通过“蚕宝宝成长32天”电子相册,记录学习历程、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实现“学习过程可视化”。同时,学校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网络资源,学生了解桑蚕文化、桑梓之情的内涵,涵养乡土之情、家国情怀。教师将学生制作的电子相册作为教学资源,做到“学习成果资源化”。
(二)多元体验,拓展学习空间
网络让学习场景无远弗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打破了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的空间壁垒,实现了“学习空间多维化”。
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借助信息基础,通过微信视频与桑树基地、蚕丝厂远程连线,让学生第一时间进行学习,了解更真实、生动的蚕丝厂现场和桑树基地。借助互联网技术,远程课堂上,学生在实践养蚕后,通过细致观察蚕的构造,学习用3D打印机自主设计蚕宝宝形象。学生通过网络提问,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学校还在徐州智慧教育公共平台开设了“生长树”学习专栏,拓展学习空间。学生在“桑语蚕韵”指定板块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在等待教师回复的同时,一边浏览别的同学的作品,一边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互联网的使用使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借助前沿科技进行创造,这无疑在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能力。
(三)联动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校家社协同育人是我校追求的教育理想。“桑语蚕韵”网络思政课程为亲子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学校制定“家校联动作业”,要求学生将养蚕的过程与过程中的收获,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家长进行定期沟通,学生就养蚕经历、课堂变化、自身感受等进行实时沟通,家长要给予反馈,这有助于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实现家校联动。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将自己制作的蚕茧工艺品在节日时送给社区老人,学生在走访社区的过程中,了解社区情况、参与社区生活,通过介绍工艺品传播桑蚕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活动既让社区了解学校教育理念、支持学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形成了“校家社”三方联动,又让学生充分锻炼、展现自我,充分参与社区生活,形成道德品质、文化理解、能力素养的内化提升。“桑语蚕韵”家校合作探索出的新模式也延展到其他课程中,暑假少先队省级课程借用校家社联动模式“放假不放学”。在家长带领下成功开展“假日小队”红色研学活动,做研学册,写研学日记,录制研学感悟,大手拉小手一边向前走。
桑语动情,蚕韵绵长。徐州市东华小学“桑语蚕韵”网络思政课程,通过信息融合与网络支持,重塑学校物型文化,在课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巧创行动实践空间,拓展个人、家庭、社区协同的成长陪伴新维度。当然,课程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精进的地方,我校将不断拓展思政课程深度与广度,不断完善健全课程体系,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之路上持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