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 2018年起,我校蝴蝶社团深入徐州各地开展蝴蝶观测,目前已发现40多种蝴蝶。通过观测,同学们认识了蝴蝶的多样性,掌握了科学的记录方法,总结了徐州蝴蝶的特点和分布情况,真正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蝴蝶社团多次获得江苏省蝴蝶观测大赛一等奖、优秀组织奖、优秀站点奖等荣誉,同学们的观测事迹被《中国儿童报》《都市晨报》《彭城晚报》等媒体报道。
一、技术赋能,重塑社团课程新形象
1. 水印相机
水印相机是一种专为记录蝴蝶活动而设计的摄影工具,它能在捕捉的照片或视频上自动嵌入时间和地理位置信息。这一功能极大地简化了记录和分享蝴蝶活动的过程,使用户能够便捷地追踪蝴蝶的活动路径,并探究它们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行为习性。水印相机不仅为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了观察和研究蝴蝶的有力辅助,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简易的分享手段,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些生物的迷人风采。
2.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我校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源库。该资源库囊括了多种关于蝴蝶的资料,包括蝴蝶的种类、生活习性、生长周期以及蝴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此外,资源库还整合了蝴蝶的图片、视频、标本照片等多种多媒体资料,以及相关的教育课程和活动方案。通过这样的资源库,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关于蝴蝶的详尽知识,还能参与到实际的观测活动中,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资源库的建立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和保护自然环境。
3.社交媒体:
我校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各类观测信息,吸引公众广泛关注,进而提升社团的影响力。此外,微信公众平台亦可作为社团成员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便于分享观点和想法,进一步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二、择善而从,注入课程学习新活力。
我校在实施蝴蝶社团课程中选用了各类自然、社会、人文资源。社团起始于蝴蝶观测活动。观测工具、蝴蝶相关书籍和图鉴,观测记录表自然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但蝴蝶及其栖息环境才是蝴蝶观测最重要的资源。
徐州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间杂湖泊,为蝴蝶提供了广阔的栖息环境。山间、湖畔都是观测蝴蝶的好去处。云龙山、泉山、大洞山、云龙湖、玉潭湖、九里湖,都留下小观测者们的身影。因为学校正位于九里山下,所以九里山以及支麓沙虎山、辛山更是社团蝴蝶观测主阵地。
由观测到研究生存环境、宿主植物,由蝴蝶到昆虫、鸟类、两栖及爬行动物,社团不断拓展研究范围。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也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与云龙湖管理服务中心共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共同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蝴蝶社团的学生们走进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博物馆、江苏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陈列馆参观学习。社团还邀请南京晓庄学院李朝晖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冯照军教授为同学们介绍蝴蝶、鸟类等小动物的知识,答疑解惑。有了专家的指导,学生们进步得更快了。
校园内,除了花坛、种植园可以观察蝴蝶,学生们还专门建了一座“蝴蝶花园”,种上蝴蝶喜爱的植物,吸引蝴蝶驻足。创建蝴蝶花园的过程,是发现美、创造美、成就美的过程。也是学生们亲手打造的课程资源。
三、砺能笃行,实现课程学习新变革
我校将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资源以及各类场馆融入学习领域,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实地参观和游览,进行调查和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教育。社团教师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带领蝴蝶社团的学生深入云龙山、九里山、沙虎山、大洞山等地进行蝴蝶观察和研究。这种蝴蝶观察活动不仅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支持。家长们在周末与孩子一同参与蝴蝶观察,并将观察成果分享到蝴蝶观察社群中。
学校与云龙湖管理服务中心签约,共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让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在户外寻访生态的大课堂。
鼓楼生态园小学大队部联合学校蝴蝶社团在九里山开展“探索自然世界 保护生物多样性”活动,鼓楼区生态环境局全程参与。
辅导员老师还带领同学们到鼓楼图书馆、徐州报业小记者活动进行蝴蝶观测讲座,吸引了兄弟学校的学生来参加蝴蝶观测活动。鼓楼生态园小学连续五年荣获江苏省蝴蝶观测集体一等奖、优秀站点奖,魏红春老师和多名学生获得江苏省蝴蝶观测一、二、三等奖,魏红春、易君珺、衡星、王国强、叶莉等老师获得蝴蝶观测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都市晨报》《彭城晚报》《中国儿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学校蝴蝶观测的事迹,徐州电台《家有儿女》栏目也多次邀请师生现场讲述蝴蝶观测的故事。李奕璇同学的文章《寻找会飞的花》发表在《创新作文》杂志上,杨伊邯同学的《九里山蝴蝶研究报告》获得徐州市创新大赛二等奖,董雨萌同学的《丝带凤蝶养成记》被《科学大众》杂志录用。
我校蝴蝶观测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江苏省蝴蝶观测做得最好的小学。蝴蝶观测社团不仅促进了学习方式变革,也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