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鼓楼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

优秀传统文化

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校:二年级“行走徐州”之“秋入彭园 寻根溯源”研学活动纪实

2022-06-24  |  作者:大马路小学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在介绍“敕勒”的别称时,我们提到了徐州又叫做“彭城”,学生们对“徐州为什么又叫做彭城?”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有的学生还追问“彭城和彭祖有什么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亲近感,我们确定了本次研学活动的主题“行走徐州——秋入彭园·寻根溯源”,希望借助这次研学活动,引导学生走近家乡“彭城”,认识家乡历史名人“彭祖”。根据“彭城”与 “彭祖”两个关键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已有知识经验,充分考虑活动的趣味性与活动场地的安全性,我们将研学地点定在了彭祖园,并选定了四个研究话题:“彭祖与彭城的由来”“彭祖真的有800岁吗?”“彭祖与彭城的传统美食”“彭祖与中华传统武术”。我们的参观路线也是紧扣着两个关键词来设计的,彭祖像、彭祖祠、彭祖阁、徐州名人馆,每一处参观的景点都能让学生们一边看铜像,一边听老师、讲解员、同学讲故事,随手记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对比自己搜集的资料去提问、去谈收获。

因为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多,而参观的景点面积有限,所以我们以班为大单位,班内的小组为小单位,在明确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的基础上,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共享资源、交流互动,组与组之间交换信息,互为“小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有的学生负责搜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交流表达,有的学生负责成果展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的安排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中,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教师要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行中悟,一路看,一路说,一路听,一路收获,因此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我们要继续培养的是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倾听他人表达的习惯。

  研学活动不仅要设计好参观的过程,还需要处理好“头”和“尾”,头是指研学活动的前期准备,尾是指研学活动的总结汇报。

  学生们在参观活动开始之前按照自由组成的小组开展调查研究,为研学活动的开展做好知识储备。如果学生在研学活动之前没有了解过相关的资料,那参观彭园就只能是走马观花或是听老师“满堂灌”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会让学生们的收获大打折扣。为了提前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我们通过“研学单”引导学生使用网络、翻阅书籍、询问身边的人等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此次研学活动的目的地彭祖园和关键人物彭祖,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好奇。只有让学生带着知识、带着问题去研学,在活动中亲自去验证阅读的内容,解决心中的疑问,才能真正达到“知行”的互补融合。

   参观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研学活动的结束,我们还要进一步的交流,学生还要说说自己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聊聊自己的收获或是自己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这个阶段的成果汇报形式是多样的,比如说我们用讨论的方式来探究“彭祖真的有800岁吗?”,负责这个话题的小组各抒己见,罗列“论据”,最终达成共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彭祖与彭城的由来”;借用课本剧的形式来演绎“彭祖与彭城的传统美食”,和父母一起完成一道具有彭城风味的家常菜;武术队的学生带领其他同学练习传统武术的基本招式,感受中华传统武术的力量与魅力。

   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是我们组织研学的出发点,探索未知、激发深知是我们组织研学的目的,也是研学的根本意义。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对彭城、彭祖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在参观名人馆、名人铜像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徐州名人,知道了许多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对家乡徐州有了更多的亲近感。

回顾整个研学活动,对比分析学生活动前期对资料的整理与搜集、活动中与活动后的展示汇报,我们发现学生更多地是在单纯地识记文字材料,或是模仿他人的讲解内容,而没有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内化吸收。我们设定的话题只有“美食”和“武术”这两方面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而彭祖其人与彭城这两个话题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距离感的,学生们很难将这样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与研学基地或是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难以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接下来开展研学活动需要进一步思考的,特别是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上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

    

审核人:刘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