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鼓楼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

思政课堂

徐州市鼓楼小学校:让生活成为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琴弦

2022-06-25  |  作者:王蓓蓓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把教学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连接到一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育,可以避免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制知识的陌生感,从而凸显出道德与法制学科知识的实际利用价值。本文围绕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小学生; 生活; 教学; 情境; 问题

《道德与法治》是义务阶段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道德与法治的力量显得越来越重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道德与法治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治乱兴衰,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道德与法治是获得良好发展的基本要素。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起步阶段,教师要在此时紧抓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多从生活中寻找良好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一、拓宽教材内容,把学生实际生活引进课堂

众所周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法治都来源于生活中的感悟。在小学阶段通过生活化的道德与法制教学,可以引发儿童心灵的共鸣,并让儿童获得思维的跳跃式发展。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石,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与价值,学生也难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也就无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依赖口头说教,然而并未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招致学生的反感,从而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将教材中的知识延申至课外生活,多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感,这样才能够发挥出道德法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价值,从而以更加热情而专注的态度开展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发掘出了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从心底里接纳了教师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实际意义,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生活问题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欲望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开始,是获得认知能力的前提。”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意识是实现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设置连环而巧妙的问题,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激发,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究相关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各项思维能力,促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当学生陷入抽象复杂的难题时,教师不妨多设置一些富含生活色彩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角度来重新认识问题,对问题进行全新解读,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他们的大脑活跃度,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学习“和陌生人沟通”这一内容时,教师不妨询问学生关于网络社交媒体的了解程度,了解多少学生拥有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并且问他们如下问题:“平时和哪些人聊天最多?好友中有多少陌生网友?愿意和网友见面吗?”这样就构建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教师趁机加以有效引导,让学生懂得正确交友的道理,学习丰富的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与陌生人的相处之道。

三、链接生活教学,增强小学生的生活体验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对学习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与生活实际充分结合时,教师就会发现学生对于课堂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大大的增加,他们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也比平常更加强大,这其实就是因为生活化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感悟,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当从生活中凝练出理想的教学素材,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来理解和吸收课本知识。例如,在开展《战争何时了》的教学时,教师不妨运用多媒体来播放关于抗日战争的影像资料,在真实氛围的感染下,学生感受到了抗日战争中的真实场景,体会到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冲击,进而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震撼。特别是当学生看到一些和他们年纪相仿的孩子,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番特别的感慨,切身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和难能可贵,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和平生活,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未来的美好生活而发奋图强。

四、讨论热点问题,构建生动有趣课堂教学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热点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受人关注的热点问题,推动课堂教学往生动化的方向发展。小学说虽然年纪尚浅,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初现雏形,但是教师未必全然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典型事件、热点事件的探讨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解读学的思想主张,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向上的认识观与价值观。例如,在讨论“让座”问题的过程中,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很明显地分为了赞成让座派和反对让座派,赞成的学生认为让座给有需要的人是一种良好的传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反对让座的学生则持法律面前人人一律平等的主张,认为既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必须让座,那么就不必让座给其他人。教师可以从中洞察出学生的内心情感与思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在他人比自己更有需要的情况下,应当把座位让给更有需要的人。除此之外,对这种热点问题的讨论,能够增强课堂活跃度,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构建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回归生活本真,拓展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从而让学生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回归生活的本真。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才能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影响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动手思想认识。在学生思想认识提高的同时,不断的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升华素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参与、运用,就能把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成理性的思维。例如,学生的一些恶作剧行为可能很容易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它们可能很容易演变成不良行为的基础。要拿生活当中的一些游手好闲、不良分子进行对比分析,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不良习惯如果不进行积极的控制和改善,那么在将来所造成的损失,将会是难以估量的。所以,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共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定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离不开生活的点缀,小学生也更需要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要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法治意识,教师就必须借助生活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应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刘阿甜.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读与写,2016(10).

[2]裘建焕.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体现生活化的探讨[J].华夏教师,2016(01).

[3]粟坤忠.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回归生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

审核人:王蓓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