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马路小学始建于1939年,百年传承,重德育人。多年来,在生命化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着力培养乐观向善、个性张扬、勇于创新,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办学成果。学校曾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是“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优秀团队,江苏省首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学校,江苏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背景下,学校在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构建与实施这一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构建育人生态系统,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纳入协同育人行动中,努力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家校社共融共育新形态,助力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
一、顶层设计,整体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从家长学校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两个维度系统架构了“大马路桥”家校社共育课程体系。其中,家长学校课程分为自我提升课程、亲子融通课程和家校合作课程,下设8个子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分为校外基地研学课程和社区公益活动课程。
二、分类推进,探索具体实施路径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多方因素,根据课程门类特点、受众需求,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
自我提升课程:准确定位角色,推进共识理念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家长阅读系列课程,专题讲座系列课程,教师团队系列微课程,以“必修+选修”,“个体学习+交流分享”,“问题梳理+专题突破”的方式,引领家长价值观的转变,促进家校社理念的同一与整合。
亲子融通课程:突出情境体验,破解沟通阻点
从不同方面遴选表现突出的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促进家长从孩子的角度汲取和思考自己该如何做一名榜样家长。另外,让孩子与家长对话,让家长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成长需求。组织学生、家长运用角色代入等方式,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破解亲子沟通的阻点。
家校合作课程:凸显各方优势,提升合作效度
开展“榜样家长”论坛,给家长们搭建沟通交流、互学互长的平台;精心设计家访课程,让家访内容“目标化、系统化、课程化”;面向家长征集课程,让家长走进课堂,展示自身优长,扩大孩子的学习视野,走进孩子的真实学习状态。
社会实践课程:拓展交流触角,引发价值认同
以沉浸式学习、项目化学习以及“参观+学习单”“引导+体验”“探究+发现+成果发布”“操作+反思”等操作路径推进校外基地研学课程,社会公益活动课程,使家校社教育实践有效统整,尤其借助对地域文化和学校文化、良好家风的充分挖掘和整合,实现对文化自信、普遍正义和个体幸福的维护和加持。
以上各类课程均以线上线下并行推进的方式进行。一方面通过学校学习平台、班级群、公众号等提前发布课程预告,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在线预约课程,进入学校、场馆等开展线下学习,也可以进入直播间或是以观看录播课程的方式参与。在线课程中着力创造“对话感”,开展在线调查,即时生成结果,让屏幕另一端的受众能够感觉持续被关注,激发参与学习、乐于表达的欲望。
三、注重实效,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为切实保障课程实效,“大马路桥”家校社共育课程需要通过课程评价不断调整完善,以评价促进课程发展。
其一,对课程内容和实施的评价。借助课程满意度调研问卷,从课程内容设置、组织形式、授课方式、学习者的收获、对课程的建议、学习者的疑惑等方面在线收集反馈信息,通过整理问卷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
其二,凸显对家庭教育过程和效果的综合性评价。重点关注家长在履行家庭教育角色任务时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家长育儿的经历往往体现在育儿故事、行动反思、陪伴感悟之中,通过学校公众平台上建立的家庭成长风采专栏,开展档案评价。征询学生意见,制定“龙马好爸妈”评价标准,通过家长自评与家庭成员互评,促进家长和课程共同发展。
四、挖掘整合,汇聚创生优质资源
深度挖掘与优化整合家校社共育资源,形成“万物互联、高度共享”的线上、线下家校教育资源融合共生新样态。
一、是汇聚家校社共育课程的素材资源。借助国家教育资源信息服务平台、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彭城课堂等平台上的资源,基于校情、家长需求筛选适宜的内容,并进行合理转化、融合、运用。
二、是构建家校社共育校本课程资源。根据“大马路桥”家校社共育课程的不同门类,按照时间、主题等建立资源包,不断丰富资源内容,并依据年度教育热点话题进行迭代升级,使课程既能回归原点,契合规律,又能与时俱进,不断优化。
三、是共建线上线下支撑性课程资源。梳理本地区适宜开展家校社共育的实体场馆资源,根据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需要开展新型馆校合作。打造线上空间,如“虚拟数字场馆”与“虚拟漫步长廊”等,打破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空间界限,实现家—校—社学习空间的互通互融。
五、深度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重构育人机制,通过机制创新,为学校整体推进协同育人提供新范式。
1.完善家校社三方协同的育人机制
在进一步完善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的基础上,主动联系社区、共建单位等社会资源,形成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高质量协同育人的格局。
2.形成共同体校际联动的育人机制
与砀山实小通力协作,形成目标同向、施教同心、资源同聚、成果同享的协同策略,依托春曦班主任共同体、王银娣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开展以家校共育为主题的共读、送课、经验分享等活动,引领共同体成员教师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