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鼓楼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平台

共同体成员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校

2022-06-10  |  作者:民主路小学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坐落彭城“五省通衢”处,风光旖旎故黄河畔的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创建于1955年,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丰厚的文化积淀。学校现有56个教学班,学生2625人,教师160人。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为学校的名誉校长。

学校秉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将德智体美劳与民主组成开放、和谐的教育生活,在推进民主教育的过程中营造开放、和谐的氛围,通过沟通、对话展开教育,最终培养具有民主精神的公民。以尊重为核心强调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以平等为基石强调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营造开放、和谐的氛围强调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路径的不确定性等内容。建立一种宽松、合作的学校文化,鼓励和而不同,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的自己,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学校从起初“民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到“民主树课程”的整体架构与实施,实现了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到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螺旋式进阶。目前,民主路小学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民主树”课程体系,即“根”课程”、“干”课程和“枝”课程。“根”课程指精神奠基类课程,它注重学生的内心修养,滋养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干”课程是知能获得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通过国家课程的功能化整合,着眼于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枝”课程为素养养成类课程。这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它在精神奠基和知能提升的基础上,让知识、智慧和德性的种子生根发芽,进而内化、活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根”“干”“枝”三大课程模块进一步具化,构建出不同功能指向的课程群落,即德性养成课程群、母语学习课程群、生活数学课程群、情境英语课程群、科学探究课程群、艺术融合课程群、运动健体课程群、主题活动课程群。通过课程群的实施构筑一个个以课程逻辑联系为纽带、以主题实践探究为路径、以学生素养发展为主线的学习场。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出了“追求人本、平等、开放、和谐的民主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民主课堂”的教学模式,建设了形态丰富多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小学民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顺利结题,获得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特等奖并评为省特等奖。学校成功申报了省教学改革前瞻性项目,课题《民主树课程的探索与构建》被教育部课程中心立项。2021年6月,学校《小学数学课程基地建设》成功入选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12月,学校《关联性学习:小学学科课程群的实践探索》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承办全国校长峰会、教育部课改优秀课例等大型教学研讨活动,为其他学校的课改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2014年成立民主教育集团,2016年9月,万科城民主小学作为集团的第一所纵向一体化学校,在运行两年来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2021年,一体化办学又增加徐州市苏堤路小学,占地56亩、八轨规模、投资1亿多元,成为西区又一所高起点现代化校园。

学校积极配合督学求真务实,扎实推进责任督学督导工作。组建相关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全校师生人人知晓督学工作的意义和内容。设立督学办公室,协助责任督学健全台账资料,对督学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各处室全力配合责任督学工作,呈现常态化的管理供督学调研。

近几年,在教育督学与教育局的积极关心督导下,学校以现代化的办学思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鲜明的办学特色继续走在徐州市乃至江苏省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试验区课改实验学校”、“省文明单位”、“省首批三星级实验小学”、“省教育先进集体”等国家、省市级荣誉多项。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校:基于互联网e时代下的“榜样家长”课程

一、已有基础

徐州市民主路小学创建于1955年,是“全国文明校园”“省智慧校园”“省四有好教师团队”,第二批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试点校,徐州市首批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学校以“榜样家长”养成计划为依托,历经八年实践,编写了《榜样家长养成手册》,开展协同育人活动,其中包括线上、线下家长培训,取得一定成效。

二、项目目标

现实问题:学校每年对家长需求和培训满意度进行问卷调研和梳理,我们发现当前网络环境下家长课程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资源缺乏系统建设,培训内容随意化。(2)家校缺乏双向有效互动,培训形式单一化。(3)指导不能兼顾不同对象,课程目标简一化。

基于问题,本项目试图探索网络环境下家长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以构建网络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家校共育体系,提升家长素养与教育水平。具体目标如下:

1.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家长课程资源,并进行适当的重组和开发,形成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2.充分利用各级的网络平台等,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形态,丰富家长课程资源库。

3.继续改进《榜样家长养成手册》,让家校共育更有实效。

三、主要任务

(一)开发依托互联网基础的三大“家长课程模块”

1.榜样大学堂——团体性课程集中学习

寻找适合全体家长参与学习的通识必修课程。学校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三宽网络家长学校、“彭城好爸妈”等优质资源平台,给家长提供丰富、可选择的微课、讲座等,供家长自主选择。

2.榜样微课堂——针对性课程对症指导

搭建适合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家长的专题选修课程。教师根据学生某一年段在思想动向、行为习惯、学科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或是某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集中反映的教育难题或困惑,有针对性地录制成10 分钟以下的微课,推送给有需求的家长,以便有效地对症施策。目前,已经录制了“懂比爱更重要”、“如何说孩子才肯听”等近20个专题。接下来,将针对家长现阶段反映出的“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如何使学生精力集中”“你家的孩子爱拖沓吗”等问题进行系列微课。

3.榜样云课堂——线上随时随地交流。

针对不同类别家长和不同问题需求家长的个案咨询课程。为方便更多家长参与课程学习,学校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家长开展线上“一对一”学习。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课程资源;开展课程直播,满足一些无法现场参与课程学习的家长的学习需求;不定期推送专家文章、前沿观点,供有需求的家长随时学习。

(二)形成丰富的家长课程资源库

1.继续调研家长需求,在此基础上,以校内教师为资源建设主体,积累课程案例;

2.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让家风良好、家教优秀的家长作为资源的共同开发者,积累家教案例;

3.邀请校外家庭教育专家、儿科医生、法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参与,共同研发微课、视频课、音频课、PPT、文稿等。

(三)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1.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主、心理健康等老师为辅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

2.了解家长个性化需求,能给家长提供比较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推送个性化资源,努力进行点对点指导。

3.边实践边学习,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硬件、软件使用水平的提升,满足互联网e时代的需要。

(四)改版《榜样家长成长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明确发展标准

1.继续改版《手册》项目,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协同育人的教育主张等最新文件精神,进一步改版《手册》;

2.纸质《手册》与线上“钉钉”相辅相成,能线上便捷的评价改成“钉钉”记录,必须纸质的呈现在《手册》中,使其既成为培训教材,更是陪伴家长、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成长档案”;

3.进一步明确培训评价标准,以颁发“榜样家长”“朗读爸妈”“百变爸妈”“导师爸妈”等称号、到校参加学生活动等为手段,激发家长充分参与、伴随成长的热情。

四、项目进度

项目阶段

时间

项目实施内容

负责人

准备阶段

2020.12-2021.12

学校组织协作,在一定范围内先行先试;梳理学校研究经验和实践成果。

姚蕊、教导处、教科室成员

开始阶段

2021.12-2022.1

实践目标的细化;制定协同组织结构、实践推进机制保障运行措施。

宋瑞、周蓓、孙凯

实施阶段

2022.1-2022.12

进行“榜样大学堂”“榜样微课堂”“榜样云课堂”的搭建及实施;同时进行相关理论、技术培训。

周蓓、宋瑞、孙凯,全体班主任

2022.10-2022.12

教育资源库整理。《榜样家长手册》改版。

验收阶段

2022.10-2022.12

典型案例提炼、实践理论内容提炼

宋瑞、周蓓、姚蕊

五、条件保障

1.资金保障

学校将加大网络项目经费支持力度,研究制定专项资金具体分配方案,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考评机制,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2.研究支撑

逐步增大对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投入。建设教育信息化共同体,借助省智慧校园的优势,不断创新,提供网络思政教育系统的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3.人员保障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建设。明确人员编制,在评职、确定工作量等方面提高专业人员待遇,加强思政教师等各类培训。

审核人:民主路小学

关闭